偶然看到去年的一档访谈节目《豫见后来》,是鲁豫亲赴兰州对多年前刘德华的超级狂热粉杨丽娟的一次心灵探访。
(资料图)
鲁豫在黄河岸边自拍,背景是夜色中的百年铁桥—中山桥
自父亲2007年因刘德华拒不见面在香港跳海身亡之后,晃眼间12年的岁月已悄然流淌过去。镜头中41岁的杨丽娟,看上去有了一份经历时光漂洗的平静。
她现在是一家大型超市的导购,和母亲一起居住在一套简陋的廉租房内。
当她并肩和鲁豫坐在黄河岸边,鲁豫问她生活中让她感到幸福和快乐的事情是什么,杨丽娟回答说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十几年过去了,现在还能够看到蓝天绿树,听到小鸟叫,还能和你坐在一起,我感到很幸运,我觉得上苍并没有丢弃我,我每天都很感恩。
她的确是变了,从当年那个深陷狂热执念,“除了刘德华,任何人对我都没有意义”的偏执少女变成了一个温和平静心怀感恩的中年女子。
她说假如时光倒流还能再次选择人生的话,当然不会再去做同样的事情。
必须要承认她内心令人欣喜的成长。
不过我发现,某些思维的误区她仍然深陷其中。
谈及往事,杨丽娟似有醒悟,但更多是为自己当年狂热失智的行为感到“不值”。
因为她觉得真实的刘德华的“人品”配不上自己曾经近乎痴愚的迷恋。
我注意到,在整个访谈过程中,杨丽娟从来不会提及“刘德华”这三个字,实在避免不了,也只用一个模糊的“他”来指代。
也许,“刘德华”这三个字,始终是她心头一道终生也难以抚平的创痕。
她依旧认为酿成当年悲剧的,除了自己与家人的偏执及媒体的推波助澜,刘德华“见死不救”的冷漠更是直接推手。
01
1977年,一个女孩出生在甘肃省省会城市兰州的一个普通之家。
虽然家境平平,但三口之家却也温馨安乐。
岁月静好中杨丽娟渐渐长大,虽貌不惊人却也不丑。按照这类女孩通常的人生轨迹,她也将工作、结婚,生子,过着波澜不起的寻常日月。
但人生没有如果,不管是缘是劫常常不期而至。1994年的某一天,16岁的杨丽娟突发一梦,梦见一张照片,上面是面目俊朗的港星刘德华,左右两边分别写有“你这样走近我”、“你与我真情相遇”。
梦醒之后仍久久回味着美妙滋味的杨丽娟从此再也没有真正“醒来”,直到多年之后心碎神伤、去时一家三口回来母女两人的香港心碎之旅。
其实据在香港跳海身亡的杨父生前接受采访所言,杨丽娟并不只做了这一个梦,而是一梦三年,连续三年不断梦到刘德华,所以这段离奇的经历给了她一种神奇的“启示”:上天注定我与刘德华命中有缘!
她深信不疑,从来也不曾怀疑这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白日梦!
正是这个肥皂泡般美丽而虚幻的“梦”,让这个普通人家的女孩从此辍学在家,不学习不工作不交友,一往无前地投身于自己心目中的伟大事业:用全部生命去做刘德华的粉丝,不,是真爱粉,痴狂粉,走火入魔粉!
从此走上不归路。
除了粉刘德华,她认为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没有意义。
02
从当年至今,在“讨伐”杨丽娟的种种声音中,有相当一部分直指她的父母(尤其是父亲)的“畸形教育”对造成她这个“追星鼻祖”的“功不可没”。
的确,从杨丽娟父亲当年受访的影像资料来看,这位四十得女的父亲对这个唯一女儿的爱与女儿对刘德华的爱同样缺乏理性,为了成全女儿这个普天之下最重要也是最伟大的心愿,他不惜卖房甚至打算卖肾,还对媒体表示“爬也要爬到香港帮我娃娃实现心愿”。
无怨无悔倾其所有地为女儿圆梦付出一切后,最后年过七旬的他用自己的生命殉了这份不可承受之重的父爱。
在跳海自尽前, 他写下长达十几页的遗书。遗书字迹工整,表述达意,可以看出写下这封信的人对生活是有着自己的思索与追求的。那样一份洋洋万言之书,足可证明他的自尽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之下做出的重大决定。
他一定认为自己有非如此不可的理由。
他认为这是为心爱女儿所做的最后一件事,是尽一个父亲最后的责任。
“杨丽娟的梦,13年的付出,是我们的骄傲。你姓刘的不敢见她,那是你的耻辱。”
遗书正义凛然措辞严厉,甚至言辞过激。在他的认知中,做出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付出之后,刘德华竟然连女儿的一个小小心愿都吝而不愿满足,实属不仁不义之人。
03
既然这对父女有着同样的偏执,那么,杨父的想法肯定也代表了杨丽娟的真实心声。
所以在鲁豫的采访车上,她曾激动地说,这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心愿,心愿本身是没有错的!
言下之意,这既然是我的心愿,而你明明有能力满足却如此吝啬,那么你就是一个无视他人疾苦的冷酷凉薄之徒!
鲁豫在以前节目中的应对常常遭到吐槽,但这次的回答我觉得倒挺有见地,她说我也同意心愿本身是没有错的,但你需要看实现它究竟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还要考虑自己有没有接受这个代价的能力!
杨丽娟一下子就被问倒了,脸上露出深思迷惘的神情。
后来在吃饭时,鲁豫更是直言不讳地对杨丽娟说,不管当年的事情是对是错,终归是你自己的事情,但你最终把你的爸爸妈妈都拉了进来,这就是网友们心里过不去的一点。
杨丽娟默然无语。
其实,当年无论是她还是她的父亲都是不懂得换位思考的,或者,这就是作为人的局限性。他们始终耿耿于怀的都是这样一个问题:我那么执着,如此虔诚,即便是佛祖恐怕都见着了,你刘德华即便贵为华人巨星,也不过肉体凡胎,怎么就那么高高在上不近人情?
其实他们不明白,因为三个原因,刘德华注定是不会见杨丽娟的。
1、与其当断不断,不如当头棒喝
人性得陇望蜀欲壑难填,最开始为偶像的一颦一笑情牵心动难以自制的杨丽娟,恐怕平生最大心愿便是有朝一日能够与刘德华面对面零距离吧?可是在2007年他们不惜血本阖家赴港见到华仔并贴身合影又怎样呢,还不是得寸进尺,还渴望和偶像单独会晤倾诉心声吗?
如果这个愿望也被满足了呢,会不会又有新的欲望滋生出来,要求和华仔终生保持联络定期会见?
凡是单思成疾成狂之人都会说一句话,我没有别的奢望,唯一心愿就是想再见一次他(她),就一次!
但满足他们的心愿了呢,又有谁放下执念立地成佛?
更大的概率是,虚幻的希望被放纵之后犹如猛虎出笼,往往面临着愈发情难自禁而执迷不悟的局面!
古人早就看透了这个玄机,所以才有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这一说。
作为阅人无数且本身工作就是探究与挖掘真实人性的华人巨星,刘德华岂能不知这个道理,他之所以拒不见面,说不定正是觉得与其当断不断,还不如当头棒喝来得有效!
2、不会接受与自己内心原则相悖的行为
如刘德华这一批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港星,中华传统仁孝观念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作为华人娱乐圈常青树,除了演技,他的品行也是有口皆碑。不管圈内友人,还是普通粉丝,华仔一向亲切和善,仁以待人。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他拍《天下无贼》时,一帮粉丝天天聚集在剧组所住宾馆之外伺机而动,一个年轻小伙有天趁服务员打扫房间之机溜进华仔房间,在床下一连躺了几个小时。
待华仔收工洗漱之后熄灯上床,黑暗中骤然见床下爬出一人,几乎被吓到魂飞魄散。即便是再普通不过之人,遇到此种情况也保不齐大为光火,但华仔却硬是克制自己,不但没有发火责难,跟粉丝交谈之后还亲自将他送出宾馆。
所以说,以刘德华的个人素质修养来说,他肯定是从内心里极不认同这种为了一己私欲置父母亲人的幸福安乐,甚至身家性命都不顾的自私至极行为,如果硬要他“接见”杨丽娟,那无疑是违背他内心真实意愿的,他肯定不会接受!
3、作为公众人物对社会影响的顾虑
明星是公众人物,一举一动都会引发广泛社会影响。尤其是像刘德华这样粉丝遍天下、关注度极高的华人巨星,更是时刻都要考虑到自己言行所产生的辐射效应。当年杨丽娟一家最初无疑是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达成意愿的,但他们却没有想到,媒体的力量也同时以反作用力将他们推上无人不知的舆论高地。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为实现与刘德华亲密接触的意愿提供了机会,甚至给刘德华造成了骑虎难下的巨大压力。但反过来讲,站在刘德华的角度,他也一定会考虑,如果屈从舆论压力被迫与杨丽娟会面,这将会给外界传达一种什么信息—只要造成强大的社会舆论,粉丝就能够有求必应,从而迫使明星满足自己包括不理智甚至不道德的一切意愿?
粉丝跪地向热巴求婚
那么,可想而知,有了杨丽娟的“示范效应”,今后中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张丽娟王丽娟,她们都不上学不上班成天以追星为人生至高追求,为达目的可以置任何人的感受于不顾,甚至也可以仿效杨丽娟让父亲卖房卖肾来满足自己的伟大追求。
杨丽娟这样做了最后不就如愿以偿见到了刘德华,难道我就不能如法炮制吗?他们一定会这样想。
所以,在三个理由中,这肯定是刘德华心头最大的隐忧与顾虑。他不能开这个口子,否则今后将后患无穷,贻害无数心智失常的狂热粉丝和他们的父母家人。
不得不为华仔点赞,这才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明星风范!
但可惜的是,当年的杨丽娟和她的父亲被锁闭在自我的主观认知中而一叶障目,最终造成无可挽回的人生悲剧。
而更可悲的是,整整12年过去,杨丽娟对自我的反思依然缺乏穿透力。
据说当年杨丽娟“火”遍全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但凡兰州人外出,只要一介绍自己的来处,话没说完便会被截断:兰州啊,我知道我知道,那个刘德华的狂热粉丝杨丽娟不就是你们哪儿的吗……
对于杨丽娟俨然已成为兰州的一个“文化符号”,一张“名片”的事实,令兰州人尴尬又无奈。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杨丽娟成了中国私生饭的鼻祖,“狂热粉”的标志性人物。
而且这个标签,再也无法摆脱,必将伴随她的一生。
杨丽娟,即便当年你青春无悔,如今可曾做到中年心安?
我是仇意,欢迎关注,原创不易,点个赞再走呗,多谢您了!
关键词: 怎么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