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霍动
(资料图)
在今年全国肿瘤防治周,罹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刘女士,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成功接受了血液肿瘤创新药物维泊妥珠单抗治疗,成为湖北省首位接受该新药临床治疗的患者。
DLBCL如何发现和治疗?目前我国的DLBCL诊疗处于什么阶段,这张首方对于湖北DLBCL患者及其家庭有哪些重要意义?极目新闻记者采访了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梅恒教授。
发病率逐年攀升,这类肿瘤不容小觑
很多人对肺癌、肝癌、乳腺癌等常见癌症并不陌生,但很少有人知道,淋巴瘤已成为我国发病率增速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梅恒教授告诉极目新闻记者,目前我国淋巴瘤的发病率约为6.68/10万,每年以新发10万人的速度增长,死亡率已排在我国癌症死亡率的前十位。
梅恒教授介绍,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根据瘤细胞可分为两大类: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在我国,霍奇金淋巴瘤占所有淋巴瘤的构成比为8.54%,非霍奇金淋巴瘤占总体发病人群的绝大多数,其中最常见的淋巴瘤类型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占所有淋巴瘤的33.27%。
作为成人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DLBCL有哪些临床表现?梅恒教授说,比较典型的就是发烧,还有消瘦、乏力、盗汗、体重减轻等。为什么发热最常见?因为很多病人就是因为不明原因的发热,最后就查了血,一查就是淋巴瘤。早期的淋巴瘤一般没有特殊症状,这很容易让大家忽视,所以,平时要注意一些小细节,如果身体出现以上这些症状,千万不可大意,应及时到医院检查诊断。
DLBCL患者面临的多重困境
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整体淋巴瘤5年生存率仅为38.4%,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2030年总体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46.6%的目标仍有差距。
而作为其中最常见的侵袭性恶性淋巴瘤,DLBCL相较于其他淋巴系统肿瘤预后更差,约40%-50%患者经过初始标准治疗后仍会复发。
“患上这个疾病,对患者的打击可想而知。”梅恒教授说,患者要经历生理上的疼痛不适,以及精神上的焦虑和沮丧,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普通人群,而且随着疾病的复发,患者的日常活动处处受限,生活质量每况愈下。除去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患者及其家庭往往还承受着巨大的经济负担。
不少人罹患淋巴瘤后,就觉得没有希望治愈了。《2022中国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状况白皮书》的调研发现,DLBCL领域仍有诊疗盲区存在,在接受调查的患者中,未完成初始标准治疗方案的患者占22.32%,未关注过创新药物及治疗方案的患者占54.12%。
创新药物革新DLBCL治疗标准
20多年来,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石的R-CHOP方案显著改善了DLBCL患者的预后,但仍不能完全满足实际临床之需,许多患者仍面临复发的难题。
3月19日,全球首个靶向CD79b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优罗华(维泊妥珠单抗)在国内正式上市,革新了DLBCL一线及R/R治疗的格局,标志着我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领域的治疗迎来了新的治疗标准。相比传统的靶向药物,维泊妥珠单抗具有三大突出优势:一是定位精准,可以自主、快速锁定肿瘤细胞;二是更多高效药物被精准投递进癌细胞;三是提升治疗效果的同时,还能减少细胞毒性药物过早释放、“旁观者效应”等因素导致的安全性问题。
梅恒教授表示,血液肿瘤领域正逐步迈向精准和靶向治疗时代,包括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细胞治疗(CAR-T)为代表的免疫疗法创新疗法和前沿治疗技术不断涌现,为进一步提升淋巴瘤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契机,给血液肿瘤患者带来了更多治愈的机会。
规范诊疗点亮患者生命之光
创新疗法的涌现,带给血液疾病患者更多的治愈期待,也让患者对创新药物的可及性提高有了更迫切的需求。
维泊妥珠单抗在湖北开出首张处方,给刘女士和家人带去了对健康和未来的更多期盼,同时也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减轻反复就医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帮助恢复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完整性,延长生存时间,为社会创造价值,助力健康中国发展。
POLARIX研究对以中国人群为主的亚洲亚组数据的分析显示,维泊妥珠单抗用于初治DLBCL患者治疗,降低疾病进展、复发或死亡的相对风险达36%。
“相较于其他淋巴系统恶性肿瘤,DLBCL患者预后更差,所以初治尤为关键。”梅恒教授说,“早筛早诊,接受规范化、个体化、标准化的治疗,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质量。即便是晚期的淋巴瘤患者,通过先进的医学手段和精准治疗,一样可以拥有良好的生活质量。”
他同时提醒,医学创新为大众带来希望,但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反应也会因人而异。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与此同时,家人的鼓励和深情陪伴,也会为患者点亮希望之光。
相关链接
梅恒,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湖北省杰青、中华血液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细胞研究与治疗委员会副主委、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血液分会副主委,《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副主编。主要从事血液肿瘤及出凝血疾病临床与基础研究,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发表第一及通讯SCI 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参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参译《威廉姆斯血液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及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美国血液学年会BEST OF ASH。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