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 正文

唐驳虎:卡霍夫卡大坝遭破坏,一场反攻即将出现?-环球快讯

核心提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 此次卡霍夫卡大坝被炸,俄乌双方互相指责是对方所为。从实际结果和炸坝难度来看,炸毁该坝所需的威力并非乌方“海马斯”远程袭击可以达到。炸坝对俄军可以起到“以水代兵”的防御效果。

2. 不过总体来看,炸坝对于俄方能够起到的防御帮助比较有限,因为乌方并无能力发动大规模强渡,另外炸坝对于克里米亚的供水会造成很大影响。 如果炸坝为俄军所为,说明俄军对乌反攻的担忧已超出对克里米亚供水的担忧。

3. 乌克兰境内的大河与东亚不同,春季是丰水期,现在炸坝并非水位最高的时刻。 第聂伯河上的水坝多为低坝,因此炸坝造成的水患危害有限,跟历史上苏联和纳粹德国的炸坝行动有所区别。

4. 对于摧毁水利工程,乌方的行动多会考虑保留工程的整体结构,只破坏其效用来限制俄军,而俄方的行动更为直接。 俄乌双方的“焦土防御”行动有所不同。

作者|唐驳虎 凤凰新闻客户端荣誉主笔

6月6日当地时间凌晨2点35分,北京时间7点35分,位于赫尔松州第聂伯河下游的卡霍夫卡水电站大坝,在俄控区一侧响起了一系列惊天动地的大爆炸。

硝烟散去,水坝的 28 个泄洪闸,靠俄控区一侧有 11 个被炸开了。连同发电厂房、水轮发电机一起都被炸毁了。水库蓄积的河水从大坝炸开的缺口倾泻而下。

据俄控赫尔松应急部门称,新卡霍夫卡水电站大坝泄洪闸毁坏后,水库的水位下降速度约为每小时 12 厘米。下游水位上涨了 2.5 米。

下游洪水泛滥,好在水头小,破坏力不大。但下游地区,尤其是地势较低的俄控左岸(南岸),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淤积区,约 300 所房屋可能被淹。目前俄乌双方都指责是对方炸毁了大坝。乌方认为是俄军所为,俄方官员则表示这是一起“恐怖袭击”。

而在去年,也就是俄军从赫尔松第聂伯河北岸(右岸)撤军后,11月12日俄军工兵就炸毁了泄洪闸北岸(右岸)一侧的两孔跨泄洪闸上的孔桥(南侧公路桥、北侧铁路桥)。

俄罗斯媒体又发布了从南岸(左岸)厂房一侧观看炸毁泄洪闸孔桥的监控视频,结合以上的两点。这不得不让人觉得孔桥是俄军炸毁的。目的是阻止乌军通过这里对俄控的南岸(左岸)发起进攻。

无论如何,自此之后,双方以第聂伯河,准确的说是卡霍夫卡水电站大坝泄洪闸北岸(右岸)一侧的两孔跨泄洪闸,构成乌河俄界。

俄军在这个前沿阵地把守的是第49集团军摩托化步兵第205旅第1营(驻地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布琼诺夫斯克,也就是库班地区)。

到这一次,一些人称是乌克兰炸毁的大坝。但去年就指出过,由于大坝两端都是巨型重力堆积的土石坝,几乎不可摧毁,能炸的也就是中间的泄洪闸部分了。但这也需要10吨级炸药,必须用爆破工程才能炸掉。

而乌军“海马斯”的80公斤半穿甲弹头是做不到的,155mm的炮弹就更做不到了。而爆炸也完全发生在俄军控制区内,所以,综合这些分析,俄军炸坝的可能性更大。

南线战局

不少人认为,炸毁大坝是俄军为了放水淹没己方控制的南岸(左岸)下游地区,人为制造出一片广袤的湿地,作为俄军最西端防线的屏障。

实际上,这样做的必要性有,但是不太强。所以认为是乌方所为的人也可以有话说。因为在第聂伯河这类江河的下游进行大规模强渡,就是相当于登陆战役了。

以机械化部队敌前强渡大型宽阔水障碍,这得当年鼎盛时期的苏军才能做到。现在的俄军都根本做不到,更何况比游击队强不了多少的乌军了。

按乌克兰的登陆装备和强渡能力,乌军有本事跨第聂伯河发起旅一级的进攻吗?营一级都做不到,最多是连级,实际上是特战小分队渗透袭扰。

由于第聂伯河岸北高南低,炸毁大坝的确对俄控区南岸(左岸)造成的破坏更大。不过,河道、河岸的自然形状自古如此。所以,在低矮的河南岸,本来都是浅滩、灌木和大片湿地。

修筑在这里的建筑很少,只有一些乌克兰人夏季度假的“达恰”小木屋。南部的城镇也远离河岸和行、蓄洪区。而赫尔松北岸高出河面数米,是密密麻麻的居民区。

在乌军不可能发动战役级强渡的背景下,放水毁岸的实际功效,也就是给之前已经占据河中岛屿和登陆南岸发起特战偷袭的乌军小部队制造麻烦了。

另外,俄军也担心乌军用特种作战奇袭水电站夺取大坝,然后用架设门桥的方式,跨越被炸毁的两孔水闸桥,自此对南岸(左岸)发起进攻。

看来俄方也意识到,如果乌军能够实现足够的空中掩护,赫尔松将是一个危险的方向。俄军肯定还是希望乌军硬冲扎波罗热或者顿涅茨克。

考虑到俄军现在在别尔哥罗德地区甚至遭到了“自由俄罗斯”力量的跨境袭击,在乌克兰千里前线,俄军兵力就更加捉襟见肘了。

目前在俄军战线的最西南端——俄控赫尔松州,也就是第聂伯河南岸(左岸),俄军守军是南方军区的第49集团军和黑海舰队第22军。

经过去年一年的长时间损耗,南线俄军实力最差,自然希望加强第聂伯河天险,自然抵挡北岸(右岸)乌军可能的进攻。所以俄军炸坝“以水代兵”,比较有可能。

这样的话,如果是俄方炸掉大坝,那也说明了俄军统帅部对局势的基本判断:乌克兰人有可能发动新一轮反攻,必须用一切手段加以阻止。

尤其是昨天俄罗斯官方证实,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大将正在扎波罗热州方向,亲自指挥南线防御作战。

但是,炸坝放水的效果还是很有限的,目前据报下游水位只不过上涨了 2.5 米。三天后水位将完全退去。

这是因为——乌克兰俄罗斯大地的这些温带河流,和东亚季风区的河流截然不同。每年水位和流量最高的季节是——春季。

因为冬春季节积雪,在春季融化,成为河流水源的主要补给。而夏秋季节则只有雨水和地下水。

这里的夏季没有季风带来的大量降雨,而气温升高蒸发增多,水位和水流量并不高。这与东亚季风区的气候水文特征是截然不同的,并没有“正逢夏季洪水高涨”的想象。

这里还要说一下,从大方向上看,第聂伯河贯穿乌克兰中部,从基辅往下奔向黑海之边,把乌克兰大地分为东西两面。

但是具体在扎波罗热往南,河流转向西南方向,西流入海。在赫尔松段,准确来说是北岸和南岸。当然,更准确的说法是“左岸”和“右岸”。

现在,俄军只是撤出了第聂伯河以北的赫尔松州,南岸(左岸)还是要据守的。但是,整个第聂伯河的东边(左岸),乌克兰还是占据着大部分。

比如往东的扎波罗热州,乌克兰就在北侧, 对占据南侧的俄军开始发动试探性攻势了。

新卡霍夫卡大坝与第聂伯河

遥想去年,俄乌双方都在激烈指责对方试图炸毁卡霍夫卡大坝。 结果最后局部炸坝,切断闸上桥梁的,还是局势不利的俄罗斯。 然后就是现在今年6月6日发生的事了。

新卡霍夫卡大坝修建于1958年,水坝高度16.5米,装机容量33.5万千瓦,水库平均深度8.4米,水面面积2200平方公里,蓄水量18立方公里(180亿方)。

其实这个高度只能叫渠化河道、改善航运的“航电枢纽”,算不上真正的高坝大水库。但是,由于占地面积广阔,蓄水量确实不小。

除了建坝的6座城市——基辅、卡涅夫、克列缅丘格、第聂伯罗、扎波罗热、卡霍夫卡,第聂伯河在乌克兰另外就只有2个过河点。一个是卡涅夫-克列缅丘格之间的切尔卡瑟,另一个就是赫尔松的安东尼夫卡了。

据统计,第聂伯河8个过河点城市共有30座桥或通道,其中有16座是标准的大桥,有14个是利用水坝的坝顶修建的通道。

目前,除了赫尔松(安东尼夫卡)的2座桥梁被俄军炸毁,卡霍夫卡的水电站大坝被炸毁切断,其他6个过河点城市及其过河通道都牢牢地掌握在乌克兰手里。

当然在历史上,新卡霍夫卡的上一个梯级,也是第聂伯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坝——扎波罗热大坝就被炸跨过两次。

分别是1941年8月18日苏联撤退和1943年10月15日德国撤退(其间德国人修复过)。两次破坏都制造了30米浪头的洪水,泛滥波及下游几十公里。

1941年用20吨炸药炸坝时,造成沿河居住的平民和渡河撤退的军人死亡,各种调查估算的数字从2万-10万不等。但阻挡了德军一个半月,为扎波罗热的工厂后迁赢得了时间。

不过,扎波罗热大坝能造成如此巨大灾害,与它是第聂伯河唯一的高坝密切相关——坝高61米,实际坝前蓄水水头50米。

而其他5座第聂伯河水坝则都是低坝,所以即使被炸也不会造成多大灾害。这就是本质区别。

因为从第聂伯罗-扎波罗热段,这里也正是第聂伯河落差最大、水头最高的一段,曾有着著名的第聂伯河急流—— 66 公里下降 50 米,峡谷间有9个急流险滩,阻碍了航行。

第聂伯罗因大河而得名(彼得罗夫斯克的后缀则是以乌克兰苏维埃首任领导人命名,2014年后去除)。扎波罗热的意思则是“急流结束”,所以才最先在这里修建了大坝和水电站。

苏联在战后除迅速修复扎波罗热大坝外,在50-60年代还陆续修建了另外5个梯级电站(基辅1966、卡涅夫1973、克列缅丘格1961、第聂伯罗1965、卡霍夫卡1958),完成了第聂伯河水利资源的充分利用。

由于乌克兰中部总体地形是大平原,基辅的海拔才100米。所以除了扎波罗热大坝利用了50米高的第聂伯罗-扎波罗热段水头外,其他5座大坝都是低坝,但仍淹没了两岸大片土地,造就了今天地图上宽阔壮观的第聂伯河。

不过,实际上这些水库大部分蓄水区水深还不到2米,库容量也不大,和中国山区动辄几十上百亿方的大水库没法比。

第聂伯河平均入海流量1700方,与黄河大致相当,也比不上季风区水量丰沛的河流。

小心翼翼与直截了当

而从破桥/保桥,破坝/保坝的几次斗争,也可以看出俄军和乌军对这片土地态度的截然不同。

位于赫尔松市东北的安东尼夫卡有2座非常关键的桥梁,公路桥横穿居民点,铁路桥在公路 桥上游(向东)大约6公里的位置。

公路桥是第聂伯河上的最后一座大桥和过河点,修建于1985年,全长1366米。时间倒回到2022年2月25日,俄军空突第11旅进占了这座通往整个乌克兰西南方向的关键大桥。

当时势单力薄的乌克兰军队第79空中突击旅连续三天发动了九次反击,最后还是没有舍得用炮火或者无人机炸掉这座重要大桥。

到8月初,乌军利用“海马斯”火箭炮对这两座桥进行了精确点穴式打击。打击力度控制在只降低通行能力,不彻底破坏桥梁结构,以便战后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施工修复。

“海马斯”的GPS火箭弹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打击精度达到米级,80公斤高爆战斗部以分米级精度在桥面戳出一个个洞眼,达到将断未断的状态。

打击力度不轻不重控制得刚刚好。俄军几度抢修,被称为“速干水泥与海马斯”的大战,但最终还是因为钢筋结构被破坏而告终。

俄军在第聂伯河上搞了4组渡口,用4辆两栖车推动的漕渡门桥组合摆渡运输后勤物资,方式缓慢和脆弱。最终无法支撑4万俄军的作战行动,被迫撤出北岸。

乌军如此煞费苦心,在截断桥梁运输的同时仍然力保桥梁主体结构,就是为了避免战后重建的繁琐和资金。

然而,当11月13日俄军完全撤出北岸,撤回南岸之后,就直接把桥梁彻底炸断了。

同样,对于如何截断通过卡霍夫卡大坝的2座桥,乌军也是对打击点精心设计,煞费苦心。

新卡霍夫卡大坝是第聂伯河六个梯级水库的最后一级。除两端土石重力坝外,江心从左到右依次建有泄洪闸、水电站厂房和船闸三组水工建筑物。

作为第聂伯河八大过河点之一,新卡霍夫卡大坝顶同时建有公路和铁路过河通道。为了绕过水电站机房,曲线半径要求高的单线铁路设在靠水坝上游,直线穿行。

而较宽阔的公路绕过水电站机房南侧,设在靠水坝下游,总体上都与大坝水工建筑物紧密一体,想摧毁打击公路铁路而不伤害大坝本身,有一定难度。

但是第聂伯河水静流深,修筑大坝其中之一的目的就是改善航运条件,开发与黑海地区的航运。所以大坝建有船闸,让船只能够通过。

宽约20米的船闸自下而上穿越重力坝,这让公路、铁路就必须跨越船闸建桥,这就构成了一个可以打击的脆弱点。而且即便稍有打歪,也不怕影响大坝安全。

8月下旬,配合地面部队反攻,乌军“海马斯”经过数次打击,精确摧毁了位于船室水闸门前的跨线桥,公路桥完全坍塌,铁路桥也严重受损。新卡霍夫卡大坝通道完全阻断。

俄军紧急抢修,9月甚至拉来几艘驳船沉入船闸,然后运来大量砂石直接填满船闸,经过一个月抢修抢出一条通道。俄军还同时在船闸的闸室上另外架设了三条临时桥。

而到10月中旬,乌军“海马斯”再次发威,把俄军在闸室上架设的三条临时桥梁击毁,不过,乌军对闸门处直接用砂石填出的通道无计可施。

但是过坝公路还有一个薄弱点。那就是绕过水电站厂房,与大坝泄洪闸水门汇合并行的桥梁段。尤其是厂房-泄洪闸的接合处,

这里公路的弯道与厂房和泄洪闸都有一定距离,可以避免附加伤害。于是10月下旬,乌军“海马斯”开始打击这个位置,最终击毁。

最后,赫尔松区域的全部4条过河桥梁通道:安东尼夫卡公路桥、铁路桥,新卡霍夫卡水坝上的铁路桥和公路桥,均全部被切断。

北岸俄军补给和撤退的生命线,只剩下4条渡轮通道,还处于“海马斯”的威胁下,后勤补给无以为继,最终不得不撤退。

而俄军“双十一”撤退之后,就是直接炸掉了2孔卡霍夫卡水坝的泄洪闸桥,彻底切断了通路。

小心翼翼与直截了当,从破桥/保桥,破坝/保坝的几次斗争,也可以看出俄军和乌军对这片土地态度的截然不同。某种程度上来,炸掉这些工程,对于双方来讲都是一种“焦土防御”。

而现在,无论是谁干的,大坝的泄洪闸彻底炸断,水库的蓄水也被排空。这下,可是连克里米亚的供水也顾不上了。

克里米亚再度断水

克里米亚半岛的80%的生产生活用水就是从新卡霍夫卡水库分出的第聂伯河水,由苏联时代修的北克里米亚运河引到克里米亚去的。

克里米亚半岛降雨偏少,缺乏河流,干旱缺水。1954年,赫鲁晓夫把克里米亚从俄罗斯划归乌克兰,就是为了修建这条水渠,便于管理协调。

水渠就从紧邻新卡霍夫卡水坝的上游左岸,引出第聂伯河的水,通向克里米亚。战前这条水渠供应了克里米亚80%的水源。

2014年俄罗斯策动“克里米亚回归”,乌克兰就切断了水渠,克里米亚的大片农田只能抛荒。今年俄军进占赫尔松,第一件事就是把开闸放水,克里米亚一片欢呼。

现在水坝被炸开了,水库水位暴降,必然造成引水中断,200多万克里米亚人重新回到天天限制供水几小时的日子。

无论大坝是哪一方炸的,这都说明克里米亚的用水已经不被考虑了。正如俄军的主流判断,乌克兰的新一轮反攻就快到来了。究竟是真是假,还是拭目以待吧。

关键词:


您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Copyright   2015-2022 太平洋音箱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