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 正文

以“微”见“著” 画好高校网络育人同心圆

刘炎飞


(资料图片)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要求:“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当下,我国已进入传播媒介的“微时代”。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增至10.12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学生注意力在哪里,育人阵地就应建在哪里。因此,在把握好线下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同时,还要牢牢守住线上微传播渠道,以“微”见“著”,画好新时代网络育人同心圆。

筑牢“微平台”育人阵地,让网络思政入“眼”

当代学生被称为“Z世代”,也被称作“网生代”“数媒土著”等,一出生即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受即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产品等影响大,在这一语境下,筑好“微平台”、吸引学生的“眼”是思政育人的前提。

一是构建“微平台”育人矩阵。高校应全面进驻各大“微平台”,建设一批集思想性、教育性、互动性、安全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微平台矩阵,形成立体传播大格局,实现在校大学生全覆盖。二是打造“微平台”运营团队。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精良的专业运营队伍和学生骨干兼职队伍,抓好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让团队工作既接“天线”又接“地气”。三是健全“微平台”运行机制。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由校党委总体统筹“大思政”格局,将思想政治网络育人工作上升到学校发展战略层面;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内容审核、后台操作、师生管理等“微平台”运行机制。

应用“微话语”交流传播,让网络思政入“心”

在“微时代”,“微话语”已成为交流与传播的主要话语形式,它具有篇幅短小、结构简洁、内容精炼、适合移动终端小屏等特点。主动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红色文化资源、时代先进文化等转换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话语”,是思政教育入“心”的基础。

一是话语数字化。数字具有简洁、好记等特点,以数字为纽带,将相关内容进行关联、浓缩,短时间内就可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二是话语图表化。图表具象、可视、直观,用图表呈现党的二十大报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湖湘文化等领域的关键内容,既易记又易查,让人一目了然。三是话语微视频化。应用微视频生动呈现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湖湘文化发展现状等,既直观又具有说服力,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坚定“四个自信”;应用动画微视频展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未来使命任务的规划等,可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我们党擘画的发展蓝图,激发学生的奋斗热情。四是话语年轻化。将思想政治内容与学生喜爱的网络流行表达话语形式巧妙结合,做到有趣、有料、有意义,使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

巧设“微话题”互动引导,让网络思政入“脑”

微传播媒介除传播快捷外,更因具有交流性、反馈性而使受众主体地位得到提升。高校须结合大学生的情感、行为、认知特点,充分利用微传播媒介的互动性,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模式与网络舆论引导机制,适时设置“微话题”,及时用情用理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让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真正入“脑”。

一是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模式。充分利用各微传播平台评论区,安排思政教育工作者关注评论区动态,及时回复并进行互动引导;打造有趣、有料、有思政教育意义的师生讨论互动网络栏目,让各学科名师及学生参与分享与讨论;建立价值观明晰的正能量校园虚拟社区,集日常服务、知识共享、线上线下互动、群体聚合于一体,营造平等民主的互动环境,让思政教育“润物无声”。二是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提升思政教师及各学科名师的网络传播能力,协助其建立并管理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粉丝群等,保持其活跃度和向心力,同时健全思政教师及各学科名师深入学校官方微平台、虚拟社区的舆论引导机制。三是巧设“微话题”引发学生思考热议。从国际国内时事热点、大学生利益关切点、大学生身边事等方面切入,把握关键时间节点,在各微传播平台设置“微话题”,引发学生热议,请思政教师及各学科名师适时在各平台发声,用情用理开展舆论引导,让大学生“口服心服”。

(作者系湖南省传承红色基因研究基地研究员、长沙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为2023年湖南高校思想政治研究项目“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话语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建构研究”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您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Copyright   2015-2022 太平洋音箱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